
聯系我們
- 電話:0891-6891678
- 傳真:0891-6891678
- 手機:18395555566 18693105955
- 地址:拉薩市城關區金珠西路106號宇邦物流
- 郵編:850000
- 網址:www.lasawuliu.com
信息中心
標準缺乏 融資困難 人才不足 “互聯網+物流”亟待破瓶頸
今已是和互聯網“走得最近”的行業之一。近日,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發布專題調研報告顯示,本市多數物流企業已經向“互聯網+”轉型,但轉型過程中,也面臨標準缺乏、融資困難、人才不足等困難和瓶頸。
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本次調研的范圍,覆蓋物流產業鏈中不同環節、不同行業的企業,涉及上海22家相關物流企業。其中基于“互聯網+”技術新建立的物流企業為8家,在原有傳統物流業務中引入“互聯網+”概念的物流企業為14家。
調研結果顯示,17家認為自身“互聯網+”相關業務發展趨勢較好,尤其是新興物流企業一致認為相關業務發展較好。調研中,一半企業今年1—6月研發經費投入比上期增加,另一半持平。8家新興物流企業中,有6家技術投入增加,另2家持平。企業普遍反映物流市場預期向好,行業呈現積極進取、開拓創新的態勢,受訪企業均打算未來進一步發展“互聯網+”相關業務。
調研發現,不少傳統物流企業看好“互聯網+”,希望加入新業態行列,但轉型難度很大。大部分傳統物流企業對互聯網應用能力有限,基本采用聯合開發和引進模式,僅1家傳統企業進行自主開發。
對于如何完善發展環境,推動“互聯網+物流”的持續健康發展,受訪企業反映三個方面的瓶頸亟待破解。調研中,11家企業認為缺乏統一物流標準是制度環境方面的主要問題,居各類問題之首。據一家調研企業估算,如果有可參照的標準與法律法規,物流企業的信息系統開發費用可降低七成左右,將各信息系統連通起來的成本也可降低五成左右,從而避免大量的重復開發與建設成本,減少企業信息化的風險。
從目前物流企業目前主要融資渠道看,19家企業需使用自有資金,僅4家使用銀行貸款,1家使用專項資金,1家獲得風投支持。有企業反映,“互聯網+”物流發展對技術研發資金需求較大,但較難獲得金融機構的支持。
人才方面,有16家企業反映,發展“互聯網+”的最大困難是缺少專業人才。新興物流企業對專業技術人才要求更高,有6家企業反映用工需求迫切。有企業表示,相關專業人才緊缺,人才供應與行業發展需求銜接不暢,將會對“互聯網+”物流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構成挑戰,因此相關人才培養和儲備機制亟待構建。
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本次調研的范圍,覆蓋物流產業鏈中不同環節、不同行業的企業,涉及上海22家相關物流企業。其中基于“互聯網+”技術新建立的物流企業為8家,在原有傳統物流業務中引入“互聯網+”概念的物流企業為14家。
調研結果顯示,17家認為自身“互聯網+”相關業務發展趨勢較好,尤其是新興物流企業一致認為相關業務發展較好。調研中,一半企業今年1—6月研發經費投入比上期增加,另一半持平。8家新興物流企業中,有6家技術投入增加,另2家持平。企業普遍反映物流市場預期向好,行業呈現積極進取、開拓創新的態勢,受訪企業均打算未來進一步發展“互聯網+”相關業務。
調研發現,不少傳統物流企業看好“互聯網+”,希望加入新業態行列,但轉型難度很大。大部分傳統物流企業對互聯網應用能力有限,基本采用聯合開發和引進模式,僅1家傳統企業進行自主開發。
對于如何完善發展環境,推動“互聯網+物流”的持續健康發展,受訪企業反映三個方面的瓶頸亟待破解。調研中,11家企業認為缺乏統一物流標準是制度環境方面的主要問題,居各類問題之首。據一家調研企業估算,如果有可參照的標準與法律法規,物流企業的信息系統開發費用可降低七成左右,將各信息系統連通起來的成本也可降低五成左右,從而避免大量的重復開發與建設成本,減少企業信息化的風險。
從目前物流企業目前主要融資渠道看,19家企業需使用自有資金,僅4家使用銀行貸款,1家使用專項資金,1家獲得風投支持。有企業反映,“互聯網+”物流發展對技術研發資金需求較大,但較難獲得金融機構的支持。
人才方面,有16家企業反映,發展“互聯網+”的最大困難是缺少專業人才。新興物流企業對專業技術人才要求更高,有6家企業反映用工需求迫切。有企業表示,相關專業人才緊缺,人才供應與行業發展需求銜接不暢,將會對“互聯網+”物流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構成挑戰,因此相關人才培養和儲備機制亟待構建。